严惩蝇贪蚁腐 护航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05-30    来源:义马市纪委监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回溯既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然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出现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揆诸当下,由于乡村振兴建设政策多、项目多、资金多,容易招来“蚁贪”“蝇贪”,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始在这个领域浮现。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资金存在“跑冒滴漏”风险——随着国家财政惠农补贴项目的不断增多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持续加大,少数县、乡、村居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补贴资金,雁过拔毛。存在农村集体利益被蚕食、农民遭“吃拿卡要”等现象——一些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打农村集体利益的歪主意,上下其手;一些基层干部作风不正,对办事农民百般刁难、花式索贿,中饱私囊。凡此种种,不仅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还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针对当前乡村振兴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及时纠治规划“翻烧饼”、乡村建设“一刀切”搞运动、盲目决策上项目等问题,严肃查处利用工程建设搞利益输送、贪占挪用惠农资金等腐败案件,坚决惩治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

从各地查处的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看,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手段”并不高明,之所以能够得手与基层监督力量薄弱、内控机制不全等因素密切相关。要把监督重心下沉到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农村,探索完善“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采取片区协作、交叉互查等方式组建专项检查组,盯住“县里的权、乡里的情、村里的点”,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管理,督促深化整治“村霸”。要坚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密切协调配合,发挥纪检监察、巡察、审计联动监督作用,加强监督贯通协同。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推动村级事项公开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阳光公开就跟进到哪里,督促基层权力规范运行。

要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深化运用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理念思路,系统治理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应,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中央纪委此前印发的《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明确强调,对乡村振兴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和“回头看”,对新增问题线索严查速办、动态清零,加大线索存量处置力度,严查违纪违法问题。营造高压态势、形成有力震慑的同时,要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对乡村振兴领域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挖根源、找准症结,通过制发工作提示函等方式,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加强廉洁教育、警示教育,大力营造廉洁氛围,涵养清风正气,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担当作为、奋发进取。

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三个务必”,站稳人民立场,向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